“2019年听销售忽悠买的房,现在成了我一生最沉重的决定。”同学聚会上,老刘的这句话让全场沉默。他掏出手机,翻出购房合同:首付50万,月供4800元,两套“规划高铁站旁”的新房,如今房价跌了30%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,入住率不足三成,物业费每月倒贴300元。他苦笑着自嘲:“这哪是资产?是负债,是杀人不见血的枷锁。”
老刘的故事不是孤例。过去二十年,房产是无数家庭的“财富密码”,但如今,它正变成“沉没成本”的代名词。房价下跌、资产缩水、变现困难……三大困境交织,让近一半家庭陷入被动。马云的“房价如葱”预言,正在从调侃变成现实。
困境一:房价跌了,房贷一分没少——房子从“资产”变“负债”“当年咬牙上车,现在骑虎难下。”这是许多购房者的真实写照。
过去房价单边上涨时,贷款买房是“加杠杆赚钱”;如今房价下跌,同样的房子却成了“加杠杆负债”。以一套150万的房子为例:首付30%(45万),贷款105万,30年月供近6000元,本息合计超260万,比本金多一倍。更扎心的是,房价跌了,欠银行的钱一分没少;首付亏光,利息还在“滴答”作响;租不出去,还得自掏腰包供空房。
展开剩余74%更严峻的是,房产税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正在落下。地方财政压力增大、土地收入断崖式下滑,征收房产税几乎成为必然。一旦实施,多套房家庭将面临“按年征税”的持有成本。房子不再是“睡后收入”,而是“睡后负债”。
三四线城市的情况更糟。人口外流、空置率超25%,房价持续走低;一二线郊区的新区规划一拖再拖,房价从买入就开始“逆生长”;小城市新盘基础配套缺位,房子成了“卖不出去的水泥块”。购房者发现,自己买的不是未来,而是被锁在“沉没成本”里的枷锁。
困境二:家庭财富“缩水”——一套房跌10%,全家净资产少15万房产是中国家庭财富的“压舱石”。据统计,普通家庭资产的70%集中在房产上。这意味着,房价只要跌10%,很多家庭的净资产就会蒸发15万;跌20%,30万就没了。
这种“财富蒸发”已在多地成为现实:
三四线城市:人口外流、产业空心化,房价从“万元时代”跌回“六千区间”,部分区域甚至腰斩。 一二线郊区:新区规划落地慢,配套跟不上,房价从“开盘即巅峰”一路下滑,业主集体维权屡见不鲜。 小城市新盘:开发商盲目扩张,房子盖好了却没人住,业主降价抛售无人接盘,最终沦为“鬼城”。更可怕的是,这种缩水是“隐性”的。家庭账面资产减少,但房贷、物业费、房产税等支出却一分不少。许多人直到卖房时才发现,自己早已“资不抵债”。
困境三:卖房难如登天——挂牌一年降价百万,仍无人接盘过去,房地产是“闭眼都能赚钱”的市场;如今,卖房变成一场“体力+心理”的双重拉扯。
数据揭示残酷现实:
2024年商品房待售面积超7.8亿㎡,相当于600万套100㎡的房子空置; 三四线城市库存周期超5年,部分城市甚至超过10年; 一线城市挂牌量激增,北京超14万套、成都破20万套,业主降价抛售成常态; 有业主挂牌一年、降价百万,仍无人问津。需求端的转变更让卖房雪上加霜:
年轻人“宁租不买”成主流,租房市场占比超30%; 拆迁红利消失,棚改户不再接盘; 90后买房意愿锐减,00后直接“躺平”,购房群体断层明显。房子不再是“必需品”,而是“风险投资”。没人愿意做最后接盘的人,市场流动性彻底枯竭。
房产还是“优质资产”吗?普通家庭该如何破局?马云曾说“未来房子像葱”,当年被嘲笑“不懂地产”;如今再看,卖不掉、租不起、供不起、不敢降价,房子确实成了“葱价”——看似存在,实则毫无价值。
问题的核心在于:房产的“金融属性”正在消退,“居住属性”回归主导。过去二十年,房价上涨掩盖了所有问题;如今潮水退去,裸泳者暴露无遗。
普通家庭该如何应对?
重新评估房产价值:房子不再是“稳赚不赔”的投资,而是需要计算持有成本的负债。如果月供超过家庭收入40%,需警惕风险; 多元化资产配置:不要把所有财富押在房产上,适当配置股票、基金、黄金等资产,分散风险; 警惕“沉没成本”陷阱:如果房子已跌破成本价,及时止损比硬扛更明智; 关注政策风向:房产税、租赁市场改革等政策将深刻影响房产价值,需提前布局。老刘的故事,是无数中国家庭的缩影。他们曾相信“房价永远涨”,却没想到,一场房价下跌,就能让半生积蓄化为乌有。
房产不是信仰,而是工具。当工具变成负担,及时调整策略才是生存之道。普通家庭没有能力改变市场,但可以选择不被市场改变。
资产配置要灵活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,房产不是唯一答案。及时止损、合理布局,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楼市中守住财富,守住未来。
发布于:江苏省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